南靖土樓,中國民居建筑的瑰寶,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
倚山偎翠,方圓錯落。在“土樓王國”南靖,分布著15000多座土樓,其中大造型土樓1300多座。2008年,南靖土樓以其“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千百年來,善良、勤勞、團結的南靖人民,在深山密林中,憑借“順應自然”的智慧和獨特的技藝,讓土樓營造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厚植了璀璨的勤廉文化。
用天因地的土樓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閩東北橫亙鷲峰山脈,閩中橫臥戴云山脈,閩西南蜿蜒博平嶺山脈。從東北到西南,滿地丘陵中的大山脈,高聳入云,可以連線為“閩中屋脊”,也是海岸向內陸的大屏障。其中,經千百萬年水流切割,奔流入海的九龍江,哺育著沿岸的閩西南人民。南靖守土在九龍江西溪上游沖積平原及博平嶺東南嶺坡上,是閩南與閩西的交界地帶。
人類居住環境的選擇,自古逐水而居是首選。南靖縣域主要溪流有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均發源自博平嶺山脈。在溪流周邊布滿大大小小的聚落村莊,山形水勢的崎嶇、道路交通的艱辛,讓這里遠離塵世喧囂,成為人煙稀薄的邊陲。
公元686年,唐朝大臣陳元光請旨建置漳州后,南靖第一次有了行政記載。人們逐漸由沿海向溪流上游遷徙,特別是向博平嶺一帶擴展。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的穩定,到了明代,“海絲”貿易蓬勃興盛,南靖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博平嶺一帶廣袤的深山叢林地區,人居群體已形成規模,但因離南靖行政中心較遠,加之地勢險要,流竄土匪與野獸經常出沒,一姓或幾姓的族人只得聚族而居,修筑圓樓型堡壘用以抵御匪獸,形成了土樓居住方式的雛形。直到清朝康乾年間,南靖土樓建造迎來了黃金時代,大量土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間也是南靖土樓營造的又一高峰,特別是極簡的圓樓形態延續了當地的建造方式,尤其適合當時集體所有制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這時強大的防御體系已不是建造土樓的必然需求了。
南靖土樓正是在這樣的山水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環境中,逐漸塑造成形的。自古以來,人們對居住環境總是具有崇高的向往,而南靖土樓這種奇特形態,正是對這種追求最好、最全面的詮釋。
順應自然的營造技藝
南靖土樓的擇址,是在充分考慮地質、水文和氣候等自然條件下,因地制宜進行布局的。在閩西南博平嶺東坡高處的山嶺溪谷兩岸,南靖最大的溪流船場溪歡流而過,流經書洋鎮、梅林鎮境內時,水流漸緩,溪流河谷及山林組成天然宜居的境地,適宜方圓土樓密集生長。此兩鎮的土樓數量占據南靖土樓的一多半。其中,被稱為沼澤地上的“諾亞方舟”——和貴樓,就是為了背靠風水山,遠眺山巒好景,而由簡氏一族在弓形溪流勾畫的盆地軸線上,背山面水,在淤泥地上建造起的五層高的巨型土樓。這是一種舉族的氣魄,成就了近五百年的子孫基業。
有的山地土樓則另辟蹊徑,在山嶺、溝壑之間獨立于世,聚族而居,自得其樂,自成一圓滿世界。在群山環繞的臺地山梁上,三面臨空,面朝山谷,劉氏一族營建一座袖珍圓形土樓——翠林樓,造就了遺世獨立的世界上最小的圓形土樓。
由于山嶺高聳、地勢崎嶇,加之農耕居住方式的特點,南靖土樓基本都是通廊式的,一般高為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一座土樓可居住數百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潮、通風采光和冬暖夏涼等特點。
南靖土樓營建技藝獨具風格,巧妙地依托了山區的地勢和當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筑材料,用料節約、防御性強、頗富美感,歷經數百年日曬風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懷遠樓,是南靖建筑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堪稱傳統民宅建筑藝術的佳作。其始建于20世紀初,至今歷時上百年。懷遠樓以古老的夯土墻板筑工具造墻,數十名族人分工明確,從選土、比例摻和、堆土處理、干濕度掌握到夯擊程序、修補墻體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則。為晾干牢固墻體,每夯筑完一層,就歇工一年,前后歷時4年多才完成。
墻體晾干后,木匠師傅進行梁架設計、加工。圓樓的房間,按圓周基本等分(呈畚斗狀),木匠師傅因勢造出相適應的梁架,美觀而實用。
得益于夯筑的每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懷遠樓墻體至今堅固無剝落,成為建筑史上的奇跡。南靖土樓古老的夯土墻技術,凝聚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夯土板筑技術的結晶,是夯土文明成就的見證,凝聚著古老的智慧和汗水。
我們無法想象祖先對居住崇高追求的偉力從何而來,但與現代性催化出來的摩天大樓不同的是,土樓是純手工打制的巨型居住建筑物,除了順應自然的生態性,更讓人敬畏的是群策群力的和美生存畫面,以及與山水和諧相處的超前世界觀。
土樓文化的勤廉內涵
南靖土樓分布的深山叢林,多是客家人民聚族而居的地區。歷史上由于戰亂、饑荒等原因,中原漢民族逐漸南下,其中一部分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土著居民發生融合,最終形成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他們擁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獨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團結和奮進??图蚁让褡陨韴F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南靖土樓作為典型的客家建筑,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征。
客家文化還集中體現在“耕讀傳家”思想和楹聯文化上。在南靖的一些大型客家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裕昌樓”、“裕后光前唯忠唯孝,昌耀門庭克勤克儉”,“勤和樓”、“勤與儉治家上策,和而忍處世良規”,教導后人要忠孝為本,勤儉持家,奮發進取,與人為善。這些印記無不閃耀著中華文明勤儉友愛、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廉潔,是客家人民遵奉的處世準則。在南靖土樓,教導后世子孫廉潔奉公的楹聯家訓隨處可見。裕光樓的“裕后品詩書執理,光前化孝悌力田”,裕源樓的“裕后光前勤儉二字,源開流節什貨一書”,均由土樓“進士公”張金拔揮墨撰寫,既銘鐫著他的人生感悟,也飽含著其對族人、子嗣的諄諄教誨。
德遠堂,是南靖土樓張氏一族的家廟,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座300多年的宗祠前,豎立著24根石龍旗桿,旗桿頂端或雕毛筆鋒、或鐫坐獅,用以褒獎政聲顯著、敬宗報本的族人,也激勵著后人清正廉潔、盡忠職守。
南靖土樓,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承載的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結晶,也傳承著勤廉的客家文化。面對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讓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讓先輩勤儉持家、廉潔奉公的思想深植于世代人們心中。(楊特團 曾林斌)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